貴州省科技廳發布梯田水稻作業機械化智能化技術的通知
各市(州)科技管理部門,各有關單位:
為落實中央關于“三農”的重大決策部署,保障糧食安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我省農業現代化,現發布貴州梯田水稻作業機械化智能化技術榜單。?
一、申報方式
項目通過貴州省科技業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以下簡稱“管理系統”,網址:http://xmgl.kjt.guizhou.gov.cn)申報。在管理系統完成網上申報后,無須報送紙質申請材料。
二、申報時間
項目申報時間:2022年4月11日9:00—5月10日18:00,項目申請人、申報單位、歸口管理部門須在此時間內完成項目申報、提交和推薦工作,逾期不再受理。由于無紙化申報帶來大量電子材料上傳,特別在申報截止日前一周內,因大量集中在線填寫申請書和上傳附件材料會導致管理系統運行變慢等情況,從而影響項目正常申報,請盡可能提前完成網上申報。
三、申報條件
1.鼓勵產學研合作。支持符合條件的省內外農機企業、設備制造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組建研發團隊共同申報。
2.項目申報牽頭單位需為貴州省內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并正常運營1年以上(時間計算截止到指南發布之日)的企業,每個項目參加單位不得超過5個。
3.研發團隊應具有完成項目所必備的人才條件、技術裝備等基礎條件,科研管理制度、財務管理機構健全,運行管理規范,無不良誠信記錄。
4.牽頭單位須建立研發費用輔助賬,有研發投入且按會計準則進行會計核算,并在管理系統的單位信息中如實填報上年度企業研發投入情況。其中,納入統計部門調查范圍的企業,需按照《企業(單位)研發活動統計報表制度》要求,以向統計部門報送的上年度企業研究開發項目情況表和企業研究開發活動及相關情況表中的數據為準進行填報,并上傳附表至管理系統。
5.多家單位聯合申報項目的,牽頭單位須與參與單位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協議簽署時間和約定各方責任、目標任務、經費分配,以及項目實施形成的科技成果權益歸屬等,并將完整的合作協議(加蓋所有合作單位公章)掃描上傳至管理系統。
6.課題負責人應為承擔單位在職或聘用人員(聘用人員需與單位簽訂正式聘用合同,且在項目承擔單位從事研發工作時間每年不少于6個月),具有領導和組織開展創新性研究的能力,保證有足夠時間投入研究工作,科研及社會信用記錄良好;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7周歲(按申報截止日計算);超過57周歲的,申報單位需出具其能完成項目實施的承諾函(如返聘、延遲退休等),并掃描上傳至管理系統。
7.限制申報的情形。申報截止日前,主持承擔在研省科技計劃項目(不含科技平臺及人才團隊建設計劃)2項及以上的,不得作為課題負責人申報。各級國家機關公務員不得參與申報。
四、申報程序
1.申報身份獲取
未注冊過使用賬號的單位或個人,需登錄管理系統進行身份注冊,并完整、如實填寫相關信息。已注冊過使用賬號的單位或個人憑用戶名和密碼登錄,按要求補充完善相關信息后進行項目申報。
2.申請書填報
由牽頭單位登錄管理系統,根據指南要求填報申請書和上傳附件材料。其中,申請書須下載打印經項目所有參與人員本人簽字、單位蓋章后掃描上傳至管理系統,并在線提交至歸口管理部門。申報截止日前,項目申報單位、歸口管理部門均可在線主動撤回項目申請書進行內容修改或補充完善附件材料。修改完善后,按照上述申報程序和要求進行在線審核和推薦。申報截止日后,不得更改項目申請書及附件材料的任何內容。
3.歸口管理部門推薦
歸口管理部門應認真履行審核和推薦責任,確保推薦的申報項目真實完整、符合要求。在收到各單位提交項目申報后的24小時內完成在線審核和推薦,不需對推薦的申報項目進行蓋章。對符合申報條件及要求的申報項目,歸口管理部門在線推薦至省科技廳,不得拒絕推薦;對不符合申報條件及要求的申報項目,歸口管理部門應說明理由。市(州)所屬企業按屬地原則由所在市(州)科技局向省科技廳進行網上推薦;省管國有大型企業直接向省科技廳進行在線推薦。
4.形式審查
項目申報結束后,省科技廳對申報項目進行形式審查。對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項目予以受理;對未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項目,通過管理系統向項目聯系人一次性告知審查結果及具體理由;對因信息填寫失誤和不完整、缺失附件材料等情況,導致形式審查未通過的,允許在規定時間內一次性補正。對形式審查結果有異議的,在規定時間內通過管理系統向省科技廳提出復審申請。逾期未提出復審申請的視為無異議。復審申請次數不得超過一次。
項目內容審查貫穿項目申報、評審、立項全過程,如發現不符合本通知及指南申報條件和要求的,或申請材料弄虛作假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不受理和取消評審、立項等處理。
五、評審立項
1.項目評審包含遴選評審、現場核查、項目論證和預算評審等環節。若評審結果表明申報方均無法滿足榜單要求時,可在協商一致的條件下,由申報方整合后申請二次評審。評審結果不支持立項的,終止本榜單征集程序;同意立項的,進入立項程序。
2.項目采取“賽馬爭先”制。鑒于本項目戰略意義重大、時限要求緊迫,經評審后,可在項目前期實施平行資助,對不同技術路線同時立項,支持多支研發團隊平行攻關;在項目中后期設置節點目標,通過階段性考核優中選優,實施競爭性補助,淘汰競爭力不足的團隊;同時根據節點任務完成情況,可動態調整榜單目標,確保有研究團隊能最終“沖線”。對考核不通過的,收回結余資金和孳生利息。
六、其他事項
1.牽頭單位對項目申請書內容及附件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合法性負責,及時報告與項目有關的重大變動情況,不得把在研或已結題各級各類項目的相同或相近研究內容重復申報,一經發現有此類情況,按照有關規定將申請人納入科研誠信記錄。
2.申報時嚴格按照本技術榜單要求,以及管理系統提示要求提交附件材料,上傳后應逐項檢查類別、名稱是否一致,避免出現材料缺失、頁面不清晰、文件無法打開等問題而影響項目受理和評審。
3.項目申請材料不符合本通知及指南要求的一律不予受理。?
七、申報咨詢
1.貴州省科技業務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技術咨詢
省科技創新中心,0851-85817379。
2.項目政策解答
重大專項處(基礎研究處),0851-85819247。
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0851-85815654。
農業農村科技處,0851-85816249。
3.項目受理咨詢
科技項目管理處,0851-86987256。
貴州梯田水稻作業機械化智能化技術榜單
一、榜單背景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國山區農業缺乏適宜農機,貴州全省大部分成片耕地面積在1畝以下,大部分農戶有3處以上承包地。推進山地農業機械化,除需要新型農業機械,還要進行土地宜機化改造。但很多梯田不能進行常規的宜機化改造。貴州月亮山區的加榜梯田,屬于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貴州從江稻魚鴨復合系統”,不宜進行建設機耕道、軌道等宜機化改造。為此需要研制適合梯田、小田塊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組合式農機,根據水稻品種提出農機農藝作業規程并示范應用。按照本榜單技術指標,我省約有10萬臺(套)市場需求,可滿足約980萬畝水稻種植機械化需要。
二、榜單任務
(一)技術榜單1:梯田水稻作業耕地、種植、收割機械化
針對高山梯田海拔高差大、梯田狹長等典型場景,實現復雜地質條件下的水稻全程全場機械化作業,須達到以下要求:
1.小型化。整機總體積1立方米左右,總重量200公斤左右;占地面積1平方米左右,可以在狹窄的梯田中移動。
2.組合式。由行走、動力、作業、控制、能源等模塊組成,模塊之間能夠通過自動鎖緊裝置自組裝;每個模塊不超過50公斤,可以通過無人機、索道等運輸。各模塊主要功能為:(1)行走模塊??赏ㄟ^輪式、履帶、多足機器人等方式到達作業現場,優選多足機器人方案;可折疊,并可通過液壓等裝置展開。(2)動力模塊??蛇x擇電動機、內燃機等方式,優選電動機。(3)作業模塊。包括耕地、插秧(移栽)、收割機械手,以及裝載盤(桶)。(4)控制模塊。包括攝像頭、定位導航、姿態控制、通訊等功能,能夠進行路徑規劃。(5)能源模塊??蛇x擇儲能電池、油箱等,或者混合動力方式,可以通過其他模塊更換。
3.多功能。通過更換不同的作業模塊,可以完成耕地、種植、收割等水稻作業;種植環節可包括無人機直播、機械化插秧、機械化/無人機拋秧等技術路線,要求配套研發相應的集中育苗設備。本田耕整、播種育秧、插秧、收獲等環節要求整地田間高差<3cm,雜交水稻種植密度1.0-1.3萬窩/畝,香禾糯等常規稻種植密度0.8-1.0萬窩/畝,稻谷收獲損失率<8%。其余可參考《貴州水稻機插秧全程機械化地方標準DB52/T1246.1-2017》。
4.智能化。能通過遙控或者自主方式實現田間行走(轉移);能進行路徑規劃,完成耕地、種植、收割作業;平均作業效率每小時0.5畝以上(不含田間轉移時間),能支撐5-7人完成500畝連片梯田水稻的“耕種收”。
5.根據水稻品種提出農機農藝作業規程(標準作業程序SOP),進行相應的培訓。
6.成本、安全性與可靠性要求。批生產后每套成本不超過10萬元/套;符合國家標準和安全規程要求;系統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不小于200小時,作業模塊使用壽命不低于10萬次;電子元器件應采用工業級(溫度等級-40℃到85℃)。
7.技術狀態管理參照《貴州省工業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工作指引(試行)》(黔科通〔2021〕37號)執行。在2022年5月底提供2套功能樣件(每套包括耕種收全套作業機械,其中采收作業模塊可在9月底提供),在指定地點結合技術榜單2選取500畝連片示范;2022年11月完成設計定型,轉入試生產;在2023年3月完成試生產,轉入批生產,4月提供50套批生產件。
(二)技術榜單2:梯田智慧農場及智能耕種系統
基于大數據、物聯網、5G等技術,按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農業4.0”建設智慧農場,實現無人機作業,呈現“落霞與鐵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情形,須達到以下要求:
1.梯田宜機化改造。對不少于1000塊(約500畝)梯田進行改造,包括布設多光譜傳感器、電磁閥、水肥一體化裝置和軟管,對局地氣候、土壤墑情等進行監測和預測,為依托無人系統24小時作業提供電力、通訊等基礎支持,但不得改變地形地貌。
2.梯田編碼、尋址及路徑規劃方法及系統。研究地形和農田等約束條件,突破不規則田塊路徑規劃技術,參考電信技術對不少于1000塊(約500畝)梯田進行編碼尋址,指引無人機和打開相應裝置,實施包括水肥管理、補水排水、電力、通訊等精準農業作業。
3.智慧植保。根據示范點情況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建立相應的表型數據庫,通過基于無人機的作物表型分析技術實時監測水稻田間長勢,提出相應的綠色植保決策建議,并根據管理者決策進行無人機植保作業;結合水稻種植模式和配套農藝制定適宜的全地形、高精度無人機植保方案,主要病蟲害防控效果>90%。
4.無人機系統。無人機載重量不低于50公斤,可以吊裝運輸榜單1中的各模塊。無人機裝備及其零部件要求全部國產化。提供中控室、無人機機庫及電力、通訊系統設計方案。
5.分布式農業作業軟件。根據水稻品種提出農機農藝作業規程(標準作業程序SOP),進行相應的培訓;圍繞水稻耕、種、管、收全程智能生產需求,參照分布式制造方法和系統,建立生產管理和作業執行系統,包括ERP、MES、SCADA、手機APP等。
6.成本、安全性與可靠性要求。批生產后每套成本不超過50萬元/套;符合國家標準和安全規程要求;MTBF不小于200小時;電子元器件應采用工業級(溫度等級-40℃到85℃)。
7.技術狀態管理參照《貴州省工業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工作指引(試行)》(黔科通〔2021〕37號)執行。在2022年5月底提供2套功能樣件(每套包括2臺無人機,傳感器、電磁閥、水肥一體化裝置和相應軟管),在指定地點與技術榜單1設備“聯調聯試”;2022年11月完成實現500畝水稻生產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示范;2022年12月完成無人機設計定型,轉入試生產;在2023年3月完成試生產,轉入批生產,4月提供2套批生產件。
三、支持方式、強度和實施周期
1.可按《省科技廳權責事項運行規定(暫行)》(黔科通〔2020〕63號)申請科技重大專項或《貴州省工業領域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工作指引(試行)》(黔科通〔2021〕37號)申請無償資助。申請科技重大專項時,每個技術榜單無償資助不超過1000萬元,承擔單位須提供1.5倍以上配套資金。省財政科技經費實行分期撥款,首次撥付總資助額的30%,通過中期評估后撥付70%。省外參與單位的項目經費,從企業配套經費中支出。項目實施周期為1年。
2.可按《貴州省科技成果轉化股權投資管理暫行辦法》(黔科通〔2019〕66號)申請股權投資。發榜方將協調有關資源以股權投資等方式促進新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